{"data":{"communicationInfo":{"classId":45,"commendatory":0,"content":"

2011计划”简介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有机结合,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而实施的一项计划,是“211工程“985工程的发展和延续。源于2011年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该计划由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研究制定、旨在突破高校内外部机制体制壁垒、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2013年,四川大学牵头的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国家批准的第一个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协同创新中心。

\"\">repath}communication/common/upload/2014/02/21/235558uy.jpg\" />

 

      “2011计划的主要内容可以简要地归纳为“1148”,即一个根本出发点、一项核心任务、四类协同创新模式的探索和推进八个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源自教育部相关会议精神)。 

    (1)  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国家急需、世界一流,既是“2011计划的目标和方向,也是标准和条件,旨在引导高校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聚集一流的创新团队,形成一流的创新氛围,创造一流的创新成果,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同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办学模式,加速建立能够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和新实力。 

    (2)  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2011计划提出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任务,目的是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增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三者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发展的导向性,增加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其中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 

    (3)  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大力推进学校和学校、学校和科研院所、学校和行业企业以及学校和区域发展、和国际合作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建成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 

    (4)  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推动高校深化机制体制改革,“2011计划提出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的要求,力争突破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的机制体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在总结近年来高校改革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改革设计,建立综合改革实验区,着力推动八个方面的改革:一是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二是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三是建立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四是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五是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六是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七是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八是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

 

","contentImages":"common/upload/2014/02/21/235558uy.jpg","count":0,"hidden":0,"id":14,"lng":0,"time":1392960887000,"topic":"“2011计划”简介"}},"status":true}